印象派的出现,标志着对绘画核心理念的一次重大颠覆。
1. 光与色彩为主导——打破了传统绘画的固有色
传统绘画(尤其是学院派和古典主义)强调物体的固有色,采用层层罩染或渐变的技法,使画面呈现出稳定的光影结构。
印象派则认为颜色是由光线和环境决定的,摒弃黑色阴影,用短促笔触直接铺设色彩,使物体的色彩在不同时间、不同光线下呈现出不同的效果。这种观念来自于当时光学和色彩学的发展,如色彩互补理论(如莫奈《日出·印象》)。
2. 瞬间性与主观感知——摒弃稳定构图与叙事
古典绘画讲究严谨构图,常采用透视法、中心透视,追求完整叙事和精确描绘。
印象派强调的是“瞬间印象”,捕捉的是某个瞬间的光影变化,而非固定不变的现实。画面构图变得自由松散,不再遵循黄金比例或严格的几何透视,而是更随意、动态地组织画面。
3. 笔触的独立性——颠覆“隐藏笔触”的传统
在学院派和古典绘画中,笔触要尽可能隐藏,使画面呈现一种光滑、精细、无笔触痕迹的效果。
印象派则强调可见笔触,短促而破碎的笔触成为画面的表现要素之一,增强画面的生动感。这种技法打破了绘画“必须逼真再现”的原则,更接近人眼真实感知的效果(如梵高《星月夜》)。
4. 去除叙事性,关注日常生活
传统艺术(如历史画)多以宗教、神话、历史事件为题材,具有宏大叙事。
印象派则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,如街景、咖啡馆、舞厅等,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,强调瞬间的氛围(如雷诺阿《红磨坊的舞会》)。
5. 绘画的自主性——艺术不再服务于权威
过去,绘画服务于宗教、宫廷或学院,有明确的功能和目的。
印象派的出现标志着艺术家独立性的增强,他们拒绝沙龙的官方评判标准,自行组织展览(如1874年的“无名画家、雕塑家、版画家协会”),追求艺术的自由表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