绘画中的唐文化

发布时间:2021-10-25    

五代时期作品《琉璃堂人物图》描绘的是几位著名文人的雅集。琉璃堂,有点像王羲之笔下的兰亭,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标识。

这幅画现收藏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,31厘米高,126.2厘米宽,是一个长长的手卷。画家是周文矩,他是为南唐后主李煜服务的宫廷画家。

这张画上一共画了11个人物,其中一个是僧人,有3个侍者,还有7个文士。

这11个人,分成了左右两组:

右边这一组,核心人物是穿着深色衣服的人,他就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著名诗人王昌龄。“秦时明月汉时关,万里长征人未还”就是他的诗了。据学者考证,唐玄宗时期,王昌龄在江宁(现南京)担任县丞,县衙旁边有一座建筑物叫琉璃堂。王昌龄经常跟朋友们在那里聚会,讨论诗歌,讨论文化。这张画的前半段,描绘的就是这些人坐在一起论今说古。

画的后半段,就是左边这一组人,这组人里也有一位核心人物:有一个人趴在一棵弯弯的树上,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诗人李白。他的右边也是一位诗人,用手撑着下巴,漫无目的地看着远方。在这组画面的左边还有两个诗人面对面在谈话,手里拿着一个手卷,好像在写什么东西。

~~~~~~~~~~~~~~~~~~~

这张《琉璃堂人物图》在历史上留下过多重的印记:

故宫博物院有一幅《听琴图》,相传是宋徽宗的作品。

《听琴图》中有一个人物,和《琉璃堂》中王昌龄旁边那位穿红衣服的人几乎一模一样。他们都坐着一样的兽皮的坐垫,坐垫底下有一个像凳子一样的东西。他们的容貌、姿态都差不多,只不过在《琉璃堂人物图》中脸朝右,而《听琴图》中脸朝左。

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件作品,叫《文苑图》。

《文苑图》和《琉璃堂人物图》的后半截的四个人物一模一样,就是四个人在院子里的那部分。我们可以合理地猜测,文苑就是琉璃堂外面的大园子,王昌龄等人在室内,李白等人在室外。

故宫这张图上题了“韩滉文苑图”几个字,赫然正是宋徽宗的笔迹。这是因为这件作品曾一度被认为是唐代画家韩滉的作品。

~~~~~~~~~~~~~~~~~~~

把这三张图放在一起看,画里的11个人穿越了三个朝代——唐、南唐、北宋。我们看到,在长达三四百年的时间里,“琉璃堂”这个文化符号有多么强的影响力。唯有《琉璃堂人物图》的衣服线条,用了带有一点抖的笔法,这叫做“颤笔”,世传为周文矩的用笔特色。

为什么周文矩用颤笔呢?是因为南唐后主李煜写书法,就带有这样的特点,他的笔法还有个铿锵有力的名字,叫“金错刀”。周文矩实际是为了迎合李煜的书法欣赏习惯,而创造了这种颤笔。

~~~~~~~~~~~~~~~~~~~

所以,《文苑图》《听琴图》和《琉璃堂人物图》放在一起,只有《琉璃堂人物图》既展示了文化形象,又体现出皇帝的施政理念,同时还展现出了皇帝个人的倾向和笔法,可以说,它真正体现了南唐的宫廷文化风格。

作为一件宫廷绘画,它反映出南唐对唐文化的继承和发扬。唐文化的影响,正是通过这一次次传递,延续到后世,甚至直到今天。

~~~~~~~~~~~~~~~~~~~~

来源:《曹星原·中国美术50讲》